沒有光就沒有色彩,光是人們(men) 感知色彩存在的必要條件,色彩來源於(yu) 光。但不同的光源,其光譜波長範圍是不同的,因此其光線顏色就會(hui) 有所不同,因此,我們(men) 在不同的光源下觀察同一物體(ti) 的顏色也會(hui) 有差異。那麽(me) ,色與(yu) 光有什麽(me) 關(guan) 係?光源色對物體(ti) 色有什麽(me) 影響?本文為(wei) 大家做了介紹。

沒有光源便沒有色彩感覺,人們(men) 憑借光才能看見物體(ti) 的形狀、色彩,從(cong) 而認識客觀世界。光是人們(men) 感知色彩的必要條件,色來源於(yu) 光。所以說:光是色的源泉,色是光的表現。什麽(me) 是光呢?從(cong) 廣義(yi) 上講,光在物理學上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(而不是物體(ti) ),它是一種電磁波。電磁波包括宇宙射線、X射線、紫外線、可見光、紅外線和無線電波等。它們(men) 都各有不同的波長和振動頻率。在整個(ge) 電磁波範圍內(nei) ,並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,更確切地說,並不是所有的光的色彩我們(men) 肉眼都可以分辨。隻有波長在380納米至780納米之間的電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知覺。這段波長的電磁波叫可見光譜,或叫做光。其餘(yu) 波長的電磁波,都是肉眼所看不見的,通稱不可見光。如:長於(yu) 780納米的電磁波叫紅外線,短於(yu) 380納米的電磁波叫紫外線。
光源所呈現的顏色為(wei) 光源色。各種光源都有其特定的光譜能量分布,可以發出不同顏色的色光。光源色是影響物體(ti) 顏色的重要因素。光源色的變化,勢必影響物體(ti) 的顏色。由於(yu) 光源自身結構和傳(chuan) 播空間的影響,使光源色時常在變化著。表現在以下幾方麵:
1.亮度的變化
自然光源受氣候條件的影響,時刻發生亮度的變化,很不穩定。如晴天和陰天的太陽光強度相差很大。人造光源比自然光源穩定,但也有亮度的變化。例如白熾燈,亮度增大時,顏色趨向於(yu) 白;亮度減弱時,顏色趨向於(yu) 紅。光源的亮度變化對物體(ti) 顏色有直接的影響。物體(ti) 的固有色在入射光亮度適中的時候表現最充分。太亮的強光會(hui) 使固有色變淺,太暗則會(hui) 使固有色灰暗乃至消失。
2. 距離的變化
光源與(yu) 觀察者距離的變化,會(hui) 使光源色發生改變。如白熾燈光,隨著距離的推遠,其顏色由黃逐漸向橙、橙紅、紅色變化。
3.傳(chuan) 播媒質的變化
光傳(chuan) 播媒質的變化也會(hui) 改變光源色。由於(yu) 大氣厚度不斷改變,太陽光的顏色也時刻在變化著。早晨、傍晚太陽光投射角度為(wei) 15°左右,陽光要穿透較厚的大氣層才能到達地麵,由於(yu) 光的散射,使光譜中紅、橙光透過較多,此時光源色為(wei) 橙紅色;白天太陽光投射角度為(wei) 60°~90°,太陽光的散射作用比較均勻,透到地麵的光源色為(wei) 白色。
物體(ti) 表麵的色彩與(yu) 光源的光譜成份有極大的關(guan) 係。用於(yu) 照明的光源色往往是極複雜的。可能是單色光,也可能是複色光。就複色光而言,其光譜成份也可能不相同。物體(ti) 對入射光的吸收、反射、透射的光學特性雖然不受光源的影響,但當光源的光譜成份發生變化時,必然影響到物體(ti) 的反射或透射光的光譜成份,從(cong) 而使物體(ti) 的表麵顏色隨著光源色的變化而變化。消色物體(ti) 在彩色光源的照射下,會(hui) 呈現彩色。白色物體(ti) ,在紅光照射下呈現紅色;在紅光和藍光的同時照射下呈現品紅色。彩色物體(ti) 在特定光源照射下,會(hui) 呈現消色。例如,在白光下為(wei) 綠色的物體(ti) ,在暗室的紅燈照射下就幾乎成為(wei) 黑色的物體(ti) 了,因為(wei) 綠色物體(ti) 隻反射綠光,而紅燈中沒有綠光的成份,物體(ti) 表麵在紅光照射下不能反射出綠色的光來,紅光又都被吸收了,因此顯出黑色。
光源色對物體(ti) 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物體(ti) 的光亮部位。不同的光源色對物體(ti) 色彩變化的影響程度各不相同,大致以紅光最強、白光次之、再次為(wei) 綠、藍、青、紫等。
掃一掃谘詢微信客服